谁来为企业减排买单?
——此类碳减排当休矣!
把生态问题,更确切的说把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碳排)问题,用经济学来计量它的损失,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没有实现。
碳排问题并非是能用货币直接来衡量其价值的损失或收益的这样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的事情。中央提出的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所设立的时间点要求,很多政府机构和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领悟其中的节奏,“得之者甚鲜,知之者甚稀”。甚至搞起了运动式的减排,搞“一刀切”。
将气候将变暖这样一种科学预测转化为“货币化”来量化其带来的破坏程度,实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企业碳排的成本,如何进行核算,谁能说了算?这实际上是一个世纪之问:在我们应对全球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时候,经济学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之前多次提到这句话,而且还说了“一切在举办所谓‘双碳’经济理论高峰论坛或什么研讨会上,不讲、不触及这个世纪之问的都是耍流氓”这样的话。拿着国家的钱,顶着专家的头衔,用的名牌大学的背书,来唬人,来“敛财”、来作秀,那企业的减排成本谁来承担?谁为企业的减排成本买单?找到经济学上的方法了么?
经济学有一种有限资源的价格会随着其消耗而升高理论,因此而建议,如果有“外部”影响,比如碳排对健康和环境造成影响,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限制碳排或鼓励减排。比如我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就是非常成功的。如果不是此前产业政策的支持,今天中国的新能源领域绝对不可能发展到这样领先的地位。
除了企业在减排当中要付出成本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建立起来一个行之有效的程序和机构,来解决和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如果按国家来说,中国是全球排放最大的国家,排放占全球的34%。但要从历史角度看,空气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都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非洲、印度次大陆、拉丁美洲和小岛国家可能经受了本世纪75%的气候破坏,但在过去的50年中,他们加起来的总排放不超过全球总排放的1/3。
谁来为一国给另一个国家造成的破坏买单?难道要贫穷的受害者(非洲、印度次大陆和小到国家)支付富有的人(西方国家)所造成的破坏成本?根据是什么?如何评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和“伤害”成本,以及影响,这是全球深度化的政治治理问题。“缺乏全球一致的决策权,就意味着经济学无法就气候变化成本问题给出一个简单的全球适用的答案”。
“那为什么中国非常支持控碳,加入巴黎协议等,为什么邻国印度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大国担当的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都很核心。
另一点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所以说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如果全球都要减排和去碳的话,对中国的商业、产业意味着非常巨大的机会。”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刘劲如是说。
减排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些运动式的“碳减排”应该休矣。